小麦腥黑穗病
报检植物:小麦
报检类型:病害
检测认定: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
中文名称: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
中文别名:腥乌麦、黑麦、小麦黑疸病
病原中文名称:小麦网腥黑粉菌,小麦光腥黑粉菌
Tilletia foetida(Wallr.)Liro.称小麦光腥黑粉菌
病原分类地位:真菌界、担子菌门、冬孢菌纲、黑粉菌目、腥黑粉菌科、腥黑粉菌属
病害类型:真菌
主要寄主:小麦
地理分布:世界各小麦产区均有发生
危害部位:穗
传播因子:种子、土壤、病残体、农家肥
防治指标:(不详)
检疫地位:国内检疫对象
危害症状:
主要表现在穗部,一般病株较矮,分蘖较多,病穗稍短且直,颜色较深,初为灰绿,后为灰黄。颖壳麦芒外张,露出部分病粒(菌瘿)。病粒较健粒短粗,初为暗绿,后变灰黑,外包一层灰包膜,内部充满黑色粉末(病菌厚垣孢子),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,故称腥黑穗病。
病原形态特征:
病原菌有二种,一种是Tilletia caries(DC.)Tul.小麦网腥黑粉菌,另一种是Tilletia foetida(Wallr.)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,有报道Tilletia contraversa Kühn.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。均属真菌界、担子菌门、冬孢菌纲、黑粉菌目、腥黑粉菌科、腥黑粉菌属真菌。小麦网腥黑粉菌 孢子堆生在子房内,外包果皮,与种子同大,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,具腥味。孢子球形至近球形,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,大小14~20um,具网状花纹,网眼宽2~4um。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。孢子球形或椭圆形,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,浅灰色至暗榄褐色,大小15~25um,表面平滑,也具腥味。小麦矮腥黑粉菌 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,分散的孢子近球形,浅黄色至浅棕色,大小14~18um,具网纹,网脊高2~3um,网目直径3~4.5um,有的可达9.5~10um,外面包被厚1.5~5.5um的透明胶质鞘。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。
浸染循环:
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、土壤中越冬或越夏。当种子发芽时,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,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,其顶端生6~8个线状担孢子,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“H”状结合,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丝。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,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生长而发育,到孕穗期,侵入子房,破坏花器,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。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,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。萌发适温16~20℃。小麦芽壳出土后只有通过伤口才能侵入,所以地下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生较重,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~20℃,最适9~12℃。湿润土壤(土壤持水量40%以下)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。一般播种较深,播种时温度低都不利于麦苗出土,增加病菌侵染机会,病害加重发生。
病原菌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,也可在麦糠、麦秸等病残体、粪肥以及土壤中存活。一般情况下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6-7年。
发病因素:
(1)播种密度大,株、行间郁敝,通风透光不好,易发生虫害;氮肥施用太多,生长过嫩,易发生虫害。
(2)重茬地,田间病残体多;肥力不足、杂草从生、肥料未充分腐熟的田块易发病。
(3)地势低洼积水、排水不良、土壤潮湿或头年秋、冬,温暖、雨雪少,翌年孕穗期气候温暖多湿或长期连阴雨发病重。
防治方法:
一、农业防治:
(1)播种前或收获后,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,集中烧毁或沤肥;深翻地灭茬、晒土,促使病残体分解,减少病源和虫源。
(2)提倡轮作,选用抗病、抗虫品种,选用无病、包衣的种子。
(3)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,开好排水沟,达到雨停无积水;大雨或大雪过后及时清理沟系,防止湿气滞留,降低田间湿度,这是防虫的重要措施。
(4)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,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杀虫的药土,
(5)合理密植,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。
(6)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,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;采取“测土配
方”技术,科学施肥,增施磷钾肥;重施基肥、有机肥,培育壮苗,有利于减轻虫害。
(7)氮肥不可施用过多,致使冬前生长过旺,冬末易受冻害而降低抗病能力。
(8)严格实行检疫制度。
二、生物防治:
80%抗菌剂402水剂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,捞出晾干即可播种。
三、化学防治:
(一)种子灭菌:
常年发病较重地区:
10公斤麦种用适乐时10~20毫升,加适量水稀释,将药浆与种子充分搅拌,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,晾干后即可播种,对小麦腥黑穗病有比较明显的防治效果。
2%立克秀拌种剂10~15g,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,晾干后播种。
也可用种子重量015%~0.2%的20%三唑酮(粉锈宁)或0.1%~0.15%的15%三唑醇(百坦、羟锈宁)或0.2%的40%福美双或o.2%的40%拌种双或0.2%的50%多菌灵或0.2%的70%甲基硫菌灵(甲基托布津)或0.2%~0.3%的20%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,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,
(二)喷施用药:
20%粉锈灵乳油1000~1200倍液
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~1000倍液
25%苯菌灵乳剂800~1000倍液
25%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
60%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
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
60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
64%杀毒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
15%三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
本站声明:本检测仅供参考,不承担任何承诺与责任。如需确认,请与当地植保站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