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奥“战袍”背后的科技
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,中国代表团创下冬奥参赛史上的最佳战绩。短道速滑的“快”、高山滑雪的“护”、留住温度的“暖”、花样滑冰的“美”,我国自主设计的“战袍”为奥运健儿们提供多方位保护,开创了高性能冬奥比赛服中国自主研发新纪元。
本期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,为我们讲解冬奥“战袍”背后的故事。
竞技运动比赛装备发展趋势
在2022年冬奥会的备战周期,我们的冬奥健儿们有一句口号是“一刻也不能停,一步也不能错,一天也耽误不起”。几乎所有的训练场馆里都能看到这三句话,从这几句话中也能看出来运动员们对自己有着极高的标准。
在我刚进入体育这个领域的时候,我注意到了英国国家自行车队科研主管依格汉姆说的这样一句话:“如果可以通过科技提高1秒,那么就绝不通过训练。”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。在这三年的研发期间,我也常常回忆起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感觉。实际上,它解释了目前世界竞技强国的一种理念,即不仅仅依靠运动员本身的体能和技战术的能力,而是通过科技助力来提升运动员的总体能力。而科技助力又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个是科学化运动训练,一个是在运动关键环节的创新,也就是比赛装备的革新。
说到比赛装备创新带来的革命,就不能不提到鲨鱼皮。第一代鲨鱼皮在2000年投入使用,到2008年时已经过4代的迭代,并最终产生了巨大的作用——在1个月内产生的16项新的世界纪录中,有14项是由选手穿着第四代鲨鱼皮泳衣创造的。以至于到2010年,国际泳联宣布鲨鱼皮泳衣全球禁用。
除了鲨鱼皮,第二个例子是冰刀。最初的速度滑冰中,冰鞋和冰刀是连在一起的。直到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上,运动员们大规模地穿上了Clap skate,这个冰刀的鞋和刀在后跟是分离的。而穿戴这款冰刀带来的结果就是:在男子1000米项目中,18名速度滑冰选手打破了奥运会的旧纪录。
左边为1998年之前的普通冰刀,右边为Clap skate
第三个例子是速度滑冰项目的紧身衣,运动员把它叫作“连身”。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,Nike SWIFT Skin Suits这款比赛服首次亮相,由于它能够有效实现服装减阻,各国选手穿着它创造了8项世界纪录,共获得16块奖牌。在2002-2012年间,这款比赛服创造了很多辉煌,直到2012年停止研发。
但在我们团队开展冬奥项目研发的时候,我找到了一件当年的比赛服,将它和我们现有的一些比赛服在风洞实验室中进行了对比。结果发现这款十年前的服装甚至在某些速度区间还具有优势,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。确实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,面临着一些国际技术垄断的情况。
快——速度类项目比赛服关键技术
在对国内竞技体育运动领域装备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之后,我们团队提出来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。2019年10月,我们获批“科技冬奥”第二批重点专项“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”项目,支持冬奥国家队服装装备研发。这是唯一跟服装相关的项目,并且在同年年底,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建了“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”,主要是扎实做好冬奥备战服装装备研发工作,兼顾群众性冰雪运动服装装备研制。
我们根据对冬奥项目整体地、系统性地调研,把关键技术用“快、护、暖、美”来进行概括。“快”是针对速度类项目的,这类项目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降低阻力。“护”是因为冬季项目都很快,因此对防护的要求也高。“暖”是针对所有冬季项目必须要做的低温保障。“美”是对冬季项目中的技巧类项目而言的,其中包含我们耳熟能详的花样滑冰项目,还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。
在攻关过程中,我们得到了科技部和体育总局的双重支持,项目推进得非常顺利。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牵头,联合6所高校、4家企业、6个学科,具备国际一流研发条件。在前期调研中,团队走访了10个基地,完成了21支国家集训队调研、三维测体工作,对运动员的身体特征有了很深入的了解。
冬季运动项目共有15个分项,109个小项,它们彼此不同、各有特色,团队必须针对项目特点进行研发。
比如说短道速滑项目,其比赛场地比较小,相对速度滑冰的场地而言,它的拐弯处更急,且短道中会有抢跑,我们在研发中要考虑运动员的安全保障。这个项目中运动员的装备有紧身服、冰鞋冰刀、头盔、护目镜、防切割手套、护腿板等,这都是我们的研发重点。当然重中之重还是紧身服。
而速度滑冰的跑道1圈为400米,跑道比较长,比赛的时候是两人一组进行比赛。所以这个项目是个人的战斗,彼此之间不会冲撞,因此研发核心是要降低阻力。其装备主要是紧身衣、冰鞋、冰刀,有时还会配备护目镜。
还有钢架雪车,其整体速度非常快,运动员要趴在车体上,其迎风面积其实比较小,集中在头部、身体。运动员除了要穿紧身服之外,还要穿钉鞋、头盔、手套。这个钉鞋是前面助跑阶段要穿的鞋子,起到助力作用。我听教练讲过:“如果你前面助跑的18步跑得好,就意味着整个赛程有一个很好的开始。”因此我们团队对钉鞋也进行了研发。
这三个项目都被称作竞速类项目,其核心就是要“快”,降低服装阻力。我们将风洞引入了竞速类比赛服研发,形成了系统化的研发思路。
风洞测试
具体来说,我们首先搭建了国际化的研发团队,包括北服、清华、武汉体院、东华大学、航天研究院、国际空气动力学专家 Len Brownlie、高水平运动总监Kristin、安踏、德润等科研院所、专家与企业。
其次,项目组进行了空气阻力数值模拟分析,使用CFD数值模拟技术,关注速度滑冰、短道速滑、高山滑雪、钢架雪车、跳台滑雪等项目空气阻力分析,为服装面料微结构和比赛服结构设计提供依据。
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制作模型
第三,团队进行了减阻面料的研发和制造的工作。很多人认为越光滑的面料阻力越小,但实际上不是这样,恰恰是表面不光滑,有一定微结构的面料,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减阻。比如说高尔夫球,它的表面具有一系列的麻麻点,这就是高尔夫球的高坑结构。为什么击打高尔夫球能够打得非常远?就是因为这个结构有效降低了空气阻力。那么在竞速类冬季项目中也是这样的,我们在合适的部位,比如上臂、腿部等,给它一系列微结构的设计,有助于其实现减阻。我们对结构的深度、密度都作了系统化的风洞测试,以及模型的研发,并且织了非常多的面料,尝试过多种加工的手段。从经编织造,到胶印、3D打印,再到金属模板压印,以及激光微刻,最终制作出复合功能减阻面料。
有了面料之后,团队进行了第四步工作——风洞测试人台(人体模型)开发。这些人台就是代替人本身在风洞中进行测试的模型,也叫作人体模型。
速度滑冰多手臂姿态人台
完成以上准备工作之后,团队开始第五步工作——进入到风洞中测试110余种比赛服结构。仅速度滑冰这个项目,团队就做了56种不同的服装结构,其中包括21种帽子,用来筛选出最适合中国人体型和技战术的减阻结构。经过一番优中选优,终于选出最好的减阻结构。
接下来第六步就要针对个性化进行定制,利用动态3D版型设计,基于物理模型和能量约束的变形算法,将三维衣片展平为衣片。
最终做出来的比赛服得到了多国家、多品牌、多赛季竞速类项目减阻服装装备高度评价;是适用于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的基础减阻规律研究;也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竞速类比赛服研发。以速滑比赛服为例,它具有“最佳姿态+适度压缩+最佳减阻结构”,在比较重点的速度区间能够达到降低阻力10%以上的效果。
在2022年冬奥会上,短道速滑全队装备我们的服装,在全小项参赛,服装的减阻率与上赛季相比超过10%,助力取得2金1银1铜;在速度滑冰的最大减阻率超过11%,曾经助力高亭宇打破国内纪录(中国杯33秒83),助力宁忠岩在集体项目获得第12名(历史最好成绩);钢架雪车比赛服减阻率超过5%,同样是全队装备、全小项参赛,助力闫文港取得1枚铜牌,实现从0到获得奖牌的跨越;在高山滑雪项目中根据项目速度差异较大的特点,细化参赛小项比赛服设计方案,最大减阻率超过9%,全队装备、全11个小项参赛,助力高山滑雪队实现全项目参赛,实现历史性突破。
护和暖——冬季项目防护保暖关键技术
下面说一下第二项关键技术“护”。冬季项目普遍速度很快,因此损伤概率也很高,数据显示2010温哥华冬奥会有11.2%的损伤率,2014索契冬奥会是14.1%。其损伤主因是高速状态下人体失去平衡后的撞击。我们的防护主要从两方面入手,一类是防冲击,一类是防刺割。
防护主要从两方面入手,一类是防冲击,一类是防刺割
防冲击类防护以高山滑雪为代表,一是平时训练使用,降低非战斗减员;二是研发高山项目抗旗门抽打护甲、护背。我们采用低温情况下依然有效的性能缓释材料,加上特殊的3D打印结构,让它有效地分散外界冲撞产生的力量。
而防刺割类面料主要是针对短道速滑,这个项目跑道短,在拐弯处产生冲撞的可能性很大。原有的面料由于经纱由弱纱构成,所以沿纬向防切割性能不足(单向防切割),而我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,同时强化经、纬两个方向(双向防切割),已经过七次研发迭代,能够达到面料厚薄程度、弹力、防切割能力之间比较好的融合。应对2022年7月ISU的新规定,其防切割性能超过EN388标准中的Level 3。
在高山滑雪和自由式大跳台项目中,原来的护具为国外进口,D3O材质,结构厚重,且在零下4度材料失效,柔软度和身体贴合性差。我们使用柱状阵列新型结构,多层复合材料设计理念,制作了耐低温、结构柔软的防护装备,更贴合运动员身体,增强保护。
接下来介绍一下我们在“暖”方面所做的工作。众所周知,冬季项目普遍需要保暖,但是这个保暖并不是针对在赛场上的比赛服的保暖,更多是针对日常活动的保障。我们提出了两个方向,一个是增强纤维自身的保暖能力,一个是通过主动加热的方式,额外再主动积极加热。
针对第一种思路,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保暖纤维“仿鹅绒”保暖棉,其保暖性能显著优于国外知名品牌的高端产品,打破了其在轻质保暖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。
针对第二种思路,我们研发了智能加热服装。在2021和2022年,为国家雪上队伍(越野队)设计并量身定制了综合保暖系统——“堡垒”500余套,并接受总书记检阅。
堡垒”综合保暖系统
美——技巧类项目比赛服关键技术
最后一项关键技术是“美”,它其实是针对所有技巧类项目而言的,但可能大多数的观众最关心的还是花样滑冰。当然这确实是我们的重点项目,我的团队从2018年开始就与花滑队合作,已经完成四个赛季助力,包揽了花样滑冰队27名重点运动员比赛服设计与定制;完成服装设计方案上千套,最终设计制作130余套比赛服,改变了队里服装一直从国外定制的现状,助力取得多次世界级比赛的金牌和奖牌。
双人滑选手隋文静、韩聪在2018-2019/2019-2020赛季已公开的比赛服
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,我们考虑到这个项目在晚上7点以后开始,是在夜空中的比赛,因此穿什么样的衣服,什么样的颜色,能够更有利地让国际裁判来打分,成为了我们讨论的重点。
首先,我们根据实地采集的环境色和场地国家标准,用3D模型模拟了赛场环境。然后通过静态、动态3D模拟,对环境色与服装色的互动进行多层次分析;对条纹等基本图案与美观度、技术印象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。接下来最大范围邀请国际裁判参与,为空中技巧队比赛服色彩、图案设计提供依据。最终,他们提供了对衣身色、雪板色、条纹色、头盔色、条纹/号码布设计等设计元素的评估结果,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依据。
3D模型模拟赛场环境
最终,在2022年冬奥会上,花样滑冰的21-22赛季,团队共交付冬奥花样服装40套,北京冬奥赛场正式亮相10套;其中双人滑韩聪、双人滑彭程金杨6套,还有冰舞王诗玥、男单金博洋等;助力运动员隋文静、韩聪获得奥运冠军。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,比赛服配色设计全部应用。
比如说,冬奥会上双人滑选手韩聪、隋文静穿的这套服装,韩聪的服装既要求有运动感,又要有高级定制的感觉,要完美地将运动性能和美观融合在一起。这件服装我们先后实验了六套,一直在改它的版型和装饰效果,直到最终让运动员满意。
2022年冬奥会上双人滑选手韩聪、隋文静穿的服装
再比如双人滑选手彭程、金杨的服装。在彭程《夜宴》这个节目中,因为要突出中国故事,突出中国背景,介绍中国文化,我们前后56次易稿来做这套服装。这件服装目前看,一方面有中国的山水、水墨的效果;另一方面我们加了一些苏绣的元素,所以近看非常细致,远看又有中国意境在里面,既不抢运动员的光辉,又能恰如其分地进行烘托。
2022年冬奥会上双人滑选手彭程、金杨穿的服装
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上,根据系统化的结论,我们最终选用了一个非常保险的颜色——白色,没有选用条纹,而是用金色头盔和雪板来进行搭配。
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意外的项目,就是跳台滑雪。我们的团队在2021年下半年接到任务,要为北欧项目定向研发跳台滑雪服装。最后我们向北欧两项国家集训队提供跳台滑雪服共35件。2022年2月7日,助力主火炬手(北欧两项)赵嘉文顺利完成跳台滑雪混合团体比赛。
整体来看,2022年冬奥会上我们的成果被9支队伍应用,助力中国代表团取得5金2银2铜,助力中国队在多个项目上实现突破。
2022年冬奥会已经结束,但研发的脚步不会停止。我们已经开始了面向下一个奥运周期的工作,希望在未来能有机会讲述更多的“中国故事”。